饶明勇:植根普洱茶乡,弘扬普洱茶文化

发布于: 2025-08-30 14:40
阅读: 54


   饶明勇,男,1962年4月出生,彝族,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人。云南农业大学农学系专科、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毕业。农艺师职称,国家级技能高级评茶员。曾仼镇沅县副县长、宜良县县长助理(挂职)、中共景东县委副书记、思茅市卫生局副局长、普洱县县长、宁洱县县长、普洱市文化局局长、普洱市文化体育局局长、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现任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荣誉副会长。

饶明勇1984年7月参加工作,在40多年的时间里从事抓茶产业发展、普洱茶文化研究,与普洱茶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在普洱古茶树资源保护、普洱茶文化宣传、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面作了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

   一是1987-2002年在镇沅县科委科协、镇沅县政府工作任科委副主任科协副主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期间,参与和组织了古茶树资源调查,参与了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古茶树资源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镇沅分会场组织工作。

   二是2002-2004年在景东县委工作任县委副书记期间,深入各乡镇茶叶产区和古茶山进行调查研究,对全县茶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制定发展规划。

   三是2006-2012年在普洱县(现宁洱县)工作任县委副书记、县长期间,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通过强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措施,举全县之力把普洱茶传统产业提升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普洱茶产业发展。历经七年努力,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从6.7万亩发展到12万亩,精制茶产量在4000吨基础上翻了一翻,农民茶叶经济收入从1.1亿元提升到2亿元以上,加工企业从30多户增加到70多户,培育了3家产供销为一体的茶产业龙头企业,茶庄茶店从70多户增加到130多户,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和全县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着力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带领部门和专家技术人员制定保护方案,出台地方保护政策。通过改善道路和生产生活条件,将生活在困鹿山皇家古茶园和野生古茶林周边农户进行整体搬迁,既保护了古茶树资源,又改善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为云南省普洱茶协会设置在普洱县城并开展活动提供大力支持。倡导并大力支持滇南第一茶马古镇、革命老区、丽人故里-磨黑茶马古镇保护和规划建设。建设茶源广场使之成为宣传普洱茶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2010年组织举办了首届中国茶马古道节。恢复和打造那柯里段茶马古道和茶马驿站,2008年11月18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亲临调研指导给予充分肯定,现在已经成为3A级景区和入选全国第一批100个最美乡村之一。

   四是2012-2022年在普洱市文化局、普洱市文化体育局、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在部门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工作不断取得成果:

   一、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工作加快推进并最终获得成功。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单位,被国际茶业大会授予“世界茶源”称号。2015年入选“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感受春天十个最佳旅行地”。2021年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入选“最佳旅游目的地”。2023年9月17日被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全球首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由此结束了长达一个世纪以来对于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阿萨姆)的争论,把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根和魂牢固地定在了中国,提升了中国茶叶生产大国、茶文化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捍卫了国家文化安全。

二、把体现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古朴神秘的茶马古道文化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佤部落》、《天赐普洱》组织到国家大剧院和二十多个省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进行商业巡回演出,得到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和一百多家新闻媒体的追踪报道。

三、受文化部和省文化厅派遣,率文化代表团完成了中国--坦桑尼建交45周年、中国-加蓬建交四十周年、中国-缅甸建交六十五周年、中国-老挝建交五十五周年演出文化活动,组织和参加了对欧洲、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地区三十多个国家文化交流活动,把传播中国茶文化列入重要内容加以宣传,扩大中国茶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成功组织申报那柯里、孔雀坪、斑鸠坡段茶马古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织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茶马古道文物展览》并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博物馆巡回展览介绍普洱茶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在普洱市博物馆加挂中国普洱茶博物馆并增设相应展厅。

五、与法国利布尔纳市政府和波尔多红酒协会合作在普洱市博物馆举办为期六年的“当普洱茶文化遇见波尔多红酒文化”为主题的法国红酒文化展览。

   六、2016年12月争取并承办了由外交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东南亚、南亚国家驻华使节赴普洱体验走茶马古道并助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

   七、参与了普洱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制定《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的地方立法工作,提出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八、受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的委托,组织和承办了两期全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专家论坛和古茶山考察活动。

   九、近年来先后应邀在省内外参加如北京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国家会议中心)、杭州城市遗产保护国际学术会议、东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会议,中国昆明国际旅交会、全国农村能源发展大会、卡利姆茶事文化活动,以及在中国农业大学、普洱学院等大学院校进行了上百场以普洱茶文化为主题的演讲、交流和培训活动。

十、通过对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古茶林、帮崴古茶园,景东县安定古茶园,景谷县黄草坝古茶园,镇沅县马邓、老海棠、茶山箐、坎盆箐、老乌山、打笋山古茶园,墨江县凤凰窝、迷帝古茶园,思茅区茨竹林古茶园,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境内易武、莽枝、蛮砖、革登、倚邦、悠乐古六大茶山,勐海县班章、贺开、南糯山、滑竹林古茶园,临沧市双江县冰岛古茶园、临翔区昔归、邦东古茶园等古茶山进行了多次调研考察,其中部分考察活动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工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共同进行,同时还考察研究了滇藏茶马古道、滇川茶马古道、普洱茶瑞贡京城茶马古道、普洱茶通往东南亚国家茶马古道等多段茶马古道、驿站遗址,并与有关专家共同组织编撰了以介绍普洱、西双版纳、澜沧三个州市古茶树资源和茶马古道为主要内容的《原乡之道-普洱生态文化解读》(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茶山纪录片》(昆明富新春彩色印务有限公司出版.2015)、《景迈-中国首次为一座茶山申遗》(昆明富新春彩色印务有限公司出版.2015)、《大地蹄印-普洱茶马古道文物图集》(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2015)。主编了以介绍普洱茶文化为主主要内容的专门书籍《普洱景迈山古茶园古村落文化多样性研究》(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16)、《圣地景迈诗歌卷》(燕山大学出版社2017)、《边地往事》(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歌咏普洱大地的人们》(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普洱经典歌曲》(云南音像出版社出版.2014)、《大观周刊.普洱文旅》(云南报业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印务中心)、《茶和天下(上、下册)》(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由于长期从事抓普洱茶产业发展,并且在普洱古茶园(林)资源调查和古茶树资源保护、普洱茶文化以及茶马古道文化研究和宣传方面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作为全球首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首倡者、具体组织和推动者,被列入《云南茶界名人录》。

 

分享
  • toolbar
    电话:+86-10-85321699
  • toolbar
    toolbar
  • toolbar
    toolbar
  • toolbar